top of page

《完美陌生人》舞台劇心理分析:手機、祕密與親密關係的角力

  • 6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文|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


「如果今晚,你的手機必須放上餐桌,訊息與來電都公開給在場每一個人,你願意嗎?」


這是 躍演 VMTheatre Company 《完美陌生人》,這場遊戲的開始,看似只是個遊戲,卻是對人際關係最直接、也最殘酷的試煉。

一群好友,一隻手機,幾個無法預測的通知聲響,每一聲,心跳加速卻要假裝不在意,一層層揭開的不只是角色的祕密,更是我們對愛、忠誠、親密與界線的種種幻想與矛盾。



躍演完美陌生人舞台劇
照片來自 主辦單位觀影當天Airdrop給大家的照片

此刻我跟伴侶坐在觀眾席裡,想著我們的關係。

在我的關係裡,我的手機是可以被伴侶查看的,只要當下有說就可以看。但這個「願意」,並不是因為我沒有秘密(寫完這篇後,可能開始要被問還有什麼秘密),而是因為我願意為了這段關係,在透明與尊重之間找到平衡。而我也明白:人與人之間,總會有些東西是不能、不想、也尚未能說出口的。

說個好笑的,讓伴侶看久了,某一天他說:「你的手機好無聊」。這像在說,從手機更認識對方沒有特別說出來的,卻也失去了可以撩起情緒的幻想,是嗎?


想進一步問問大家,即使交出手機,就真的沒有祕密了嗎?(會不會有人開始在找手機以外的3C裝置😆)


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對這部劇的想法。


📲 秘密屬於個人嗎? 為什麼需要秘密?🤫

既然都已經是「秘密」了,為何還有說與不說的拉鋸?

我想 沒有關係就沒有秘密吧!怎麼說呢?


劇中的每個人,秘密都與他人有關,我們心裡的秘密,好像很少是純粹的「自我對自己」的東西,而是關於:

我想隱瞞誰?

我為什麼要隱瞞?

我擔心誰知道?

我想透露給誰?


好像秘密是一種社會交換行為,它的價值與重量來自「秘密」,即沒說出來給誰聽。也可以看到,當我們選擇保留秘密,是在保護某種脆弱、維持某種平衡,像是建立一種心理邊界感或是安全感。而當我們主動揭露秘密,則是在測試信任、建立連結、甚至是尋求修復或慰藉。

秘密甚至是一種必要的「秩序」,很多時候,讓關係繼續運作的不是赤裸的真相,而是一種彼此的默契。只是,當秘密與欺騙、隱瞞交界模糊、當它成為逃避親密或責任的手段時,傷害就會悄悄地累積。


我們如何在「需要保留的自己」與「願意揭露的真實」之間,找到平衡?

我們是否準備好,既能擁有秘密,也能在需要的時候,為了關係的誠實而揭露?


📲 手機的呼喚 🤫

手機真的是很特別的東西,當伴侶手機放在桌上,叮咚一聲,像在呼喚旁人,這邊有秘密可以看,你想看嗎?


它像是我們的心理延伸,所以當有人要求「看一下手機」時,不只是借用一個工具,而是跨越心理邊界、打開內在房間的象徵行為,所以在《完美陌生人》裡,公開手機的遊戲比任何吵架都更具有破壞力,像一種強行粗暴地被打開心裡的房間一樣。


而手機也成為親密關係裡控制與焦慮的觸發物,它讓祕密,只剩下背叛與信任的殘餘物。


譬如「查看對方手機」變成一種尋找安全感的行動,「保有手機私密空間」則是獨立自我感的維護。

當兩種需求的碰撞時,只會出現兩種聲音:

「你沒有有背叛我」

「如果你信任我,就不該這麼做」。


看似只是手機,其實早已進入更深層的信任與控制的關係角力場。


最後讓我思考了一個問題,心理治療過程中,當個案揭露秘密時,身為心理師的我們準備好了嗎? 個案揭露後的改變與期待是什麼? 這不只是信任與否問題而已,也許裡面還有控制或權力的議題在裡頭? 不只秘密本身,揭露秘密這行為,也許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。
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