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憂鬱症的症狀、成因與陪伴之道
- 4月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文|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
憂鬱症,不只是「不知足」
曾聽過有人說:「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。」
事實上,憂鬱症遠比表面上的情緒問題更為複雜。今天,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憂鬱症,並推動精神疾病去標籤化。
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人們對疾病的偏見與誤解,這些恐懼與集體潛意識,才是傷害更深的原因。
1. 憂鬱症的表現多樣化
根據《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》第五版(DSM-V),在兩週內必須出現以下至少五個症狀,並且其中至少一個症狀是情緒低落。此外,這些症狀必須引起社交和職業功能的明顯困擾。症狀如下:
* 睡眠障礙
* 對活動失去興趣
* 無價值感
* 失去活力
* 注意力難以集中
* 食慾/體重變化
* 精神運動性躁動
* 悲傷情緒
* 自殺意圖
提醒:
即使兩位患者表現出相似症狀,他們的內心經驗也可能截然不同。每個人的憂鬱樣貌都獨一無二。
2. 理解「關聯」與「因果」:避免錯誤歸因
在討論精神疾病時,科學研究多半指出關聯性,而非直接的因果關係。但人類大腦習慣尋找簡單解釋,因此容易犯下以下錯誤:
➤ 基本歸因謬誤
傾向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特質(如「你太懶惰」、「你太不知足」),而忽略了外在情境因素。
➤ 認知捷徑
大腦為了節省認知資源,傾向使用快速但未必精準的判斷方式。
這些心理機制容易導致:
問題被簡化,解決難度加大
產生刻板印象與偏見,破壞人際關係
理解這些認知偏誤,有助於我們更有同理心地看待憂鬱症患者。
3. 憂鬱成因並非單一
即使醫學持續進步,憂鬱症的成因仍無法用單一因素解釋。可能相關的因素包括:
生物因素: 遺傳體質、神經傳導物質異常
心理因素: 個人性格、早期創傷經驗
社會環境因素: 生活壓力、人際關係問題
其他因素: 藥物副作用、慢性疾病影響
憂鬱症就像一幅多層次交融的畫作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色彩與故事。
從以上,我們可以看到憂鬱有著很複雜的表現與成因,難以用一句話或幾個字就決定這情緒或這個人。
4. 如何理解與陪伴憂鬱症患者?
理解憂鬱症,並非只是知道它的定義,而是學會真正地陪伴。
避免不恰當的安慰話語:
✖「你要想開一點」
✖「不要想太多」
✖「要正向思考」
這些話語,往往讓患者感到更孤單與壓力。
更好的陪伴方式是:
用心傾聽,不急著給建議
接納對方的情緒,不急著要他們「好起來」
問問:「你怎麼了?」而不是貼上「憂鬱症患者」的標籤
記住,人是主體,不是疾病或情緒的附屬品。
溫柔理解,比快速解決,更能療癒心靈。
延伸閱讀與推薦資源
🎵 歌曲推薦:
Bob Dylan – Melancholy Mood
📚 書籍推薦:
《你的心是否也住著一隻黑狗?牠名叫憂鬱》
《是情緒糟,不是你很糟: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》
《從沉鬱到淡定: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》
《我的孩子得了憂鬱症:給父母、師長的實用指南》
關鍵字參考:認識憂鬱症的症狀、成因與陪伴知之道
#憂鬱症症狀、憂鬱症成因、陪伴憂鬱症患者、精神疾病去標籤化、認識憂鬱症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