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在內心尋找一棵自己的樹

  • 3月9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3月21日

撰文 |范植棠 諮商心理師

種樹

「父母就像在種植物一樣,只注意有沒有給我空氣、陽光、水與肥料,不曾在意我的感受,於是當我成長為一棵大樹,結出豐厚碩大的果實後,他們就從樹上摘去所有成果,彷彿我就只為了這一刻而生。」


重視物資而忽略感受

從1960年代起,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只要努力打拼,都能有不錯的收穫。在這個時空背景下成長的人,大多經歷父母努力工作,只想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,吃好、用好、穿好的生活一切似乎很美好,看起來也是盡責的雙親,但也常忽略孩子們心情被理解、情緒被承接的需要,有時孩子們在乎的是傷心難過時,父母能否給予安撫,當心裡感受不好時,能否停下腳步,聽聽孩子的心聲。


內心對於爸媽的矛盾

當忽略這些心理的需要時,孩子們心中更多的感受是「自己是不被在乎的」,於是就出現開頭的那一段話。當長大了之後,對於父母有許多說不清的感受,過去只知道要符合父母期待的成長,當要開始成長獨立時,卻因父母的需要,而不斷的阻礙自己的發展,內心開始浮現許多矛盾的感受,「明明很愛父母卻說不出口,總是裝做毫不在乎」,抑或是「做出社會期待孝順該有的表現,但內心卻恨之入骨的情緒」。


沒了真我那我還是誰

#溫尼考特 ( Winnicott) 提及「#假我」和「#真我」的概念,假我使人以符合外在的規範、期待生活,從而壓抑了真我,使自我失去了活力與創造力,活在不真實的感受中。這樣的感受,帶來深遠且長久的困擾,讓人無法以真實的樣貌來面對外在的世界,與人相處時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與需要為優先,即使這個需要讓自己感到難受與痛苦,但為了維持的關係,還是忍受著這些傷痛,完成他人的願望,但從中也失去自己原本的樣貌。


踏上甦醒的旅程

找回自己真實的樣貌,走出不真實的感受,踏上讓”真我”甦醒旅程,雖然路程遙遠且艱辛,但也是認識自我與成長的開始。



范植棠-在內心尋找一棵自己的樹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