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劇《兩個月亮 Walk Two Moons》穿越時空版

  • 1月31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3月21日


2024/11/2 入場發生了小插曲,嗶嗶,票券已過期,仔細一看,我買的是11/1的票,幸好主辦單位還是讓我進場,感謝。

好久沒有看這樣近距離的劇場了,先是掉入《#揹上悲傷北上》大學念書的回憶裡,那時候偶爾會去牯嶺街看劇,大學畢業後,就很少回台北了,也許是悲傷,仍渴望回家。

劇中有幾句台詞與象徵跟我過去的經驗有些共鳴,也是自我療癒的過程。



一開始,四個姊妹們邊整理遺物,邊談著自己跟媽媽,小女孩跟媽媽,勾動了我內在恐懼:「我害怕我死去,讓孩子孤零零面對未來」。每當身體微恙時,看著孩子就會難過、害怕。雖然,每次都能夠消化這樣的恐懼,只是想到的時候,那個恐懼依然在。我的恐懼,慢慢跟著劇「消融」,也思考著,我能留給孩子的是什麼? 讓他們面對未來存在著希望,像劇中光影,有時「希望」看得見形狀、線條,有時只是光影,但「希望」永遠都在。


黑布像是怪物,矛盾的是,它張牙舞爪卻又承接失去。黑布扭曲移動著,最後小女孩能靜靜地躺在黑布上,好像在跟自己說不可怕、不可怕了。

想起陪伴過一些喪親的孩子,不知何時開始怕鬼但又愛看鬼片,而這個鬼,既是表達對逝去的渴望、認同,也是表達逝去帶來的不安與憤怒。這也讓我想起我很喜歡看的小說《怪物來敲門》(也翻拍成電影)裡的怪物。


#餵飽月亮,你就會回來了

(憑印象記台詞,可能不完全正確)

當聽到時,一直很疑惑,為什麼餵飽月亮就能回來了,又或者是回家? 那月亮是什麼?

兩個月亮,指的是女孩與媽媽,抑或月亮指向的都是自己,現在與過去的自己? 又也許都是。

那句話,對我來說像是女孩用眼淚、思念餵飽了指向媽媽的月亮,就越需要去靠近內在自身那個月亮。

等女孩長大後,月亮還在嗎? 我想就像導演說的,月亮有光明也有陰暗面,那既是我們得以活著的想念,也是讓我們揪心的念想。


那艘船,很像是《#靈魂急轉彎》的船,在一片不歸屬任何地方的領域,船長月風幫助迷失自我的靈魂找到或憶起些什麼。

女孩走進森林,那裡就像不會被發現的領域,船,也在不歸屬的海域,但船卻又指引著某個方向。

像在說「等待」是一個迷失的內在經驗,這經驗也是一個過渡,也許一輩子都在來來回回,但會越來越清晰。

天神說餵飽了月亮,你就會回來了。船成了女孩可以回家的媒介,就像一開始整理的那些遺物,在迷失中指向那裡。我想像的是,當長大後,對未來感到迷惘時,船(遺物)可以給我穿越的力量。

最後的問答時間,提到船與演員的關係,蠻好奇那個故事是什麼?


(忘了台詞,只記得大概的語意)

故事的堆疊,使得我們可以繼續往前、往上爬,這讓我想起了作家 Isak Dinesen 說的一句話:

「All sorrows can be borne if you put them in a story or tell a story about them.」

當悲傷、失落不再只是情緒,將它放進故事,是你的故事也是一個故事時,也許故事就能乘載更多失與落。

因此,女孩掉入天神與船的幻想裡,在裡面繼續述說自己的故事(這也讓我聯想到綠野仙蹤跟羊男的迷宮),現實與幻想曖昧不明,在兩端盪來盪去又無法沉浸得太深,就像劇場裡鞦韆。


三十年了,戰爭過後與孩子分離,媽媽等了三十年,而女孩在幻想的世界裡,當女孩要離開時,記得天神是說在這裡三天了。三十年與三天,兩個都在等。終於重逢相擁的那天到來了,只是那是真實還是虛幻?

回到劇情一開始,四個姊妹在為失去母親的小女孩說一個故事,我更傾向那是一個內在與母親、與孩子(自己)的重逢。這樣我才有理由繼續講最後的部分:「等」 。


兩個人都在「等」,平靜地等,內在的情緒卻很強烈,那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等待,看到四個姊妹站在空間四個角落,大聲不斷地說,不斷地重複說,等…什麼。等,讓我們什麼地方都無法去,被困住了。他們站的位置,也讓人感覺到女孩被「等」包圍了,同時也是一個情緒出口。這一幕也很令人震撼。

我們在「等」裡面,也可以看到女孩的思念充滿天真與渴望,偶爾俏皮的天神、船在狂風暴雨下,仍持續前進、出現銀河般的彩帶、銀花灑落,像是樂園般地呈現。

媽媽始終憂傷的眼神,是一種平靜、壓抑的等,在最後問與答時間,飾演媽媽、大姐的演員那憂傷的眼神仍持續著,很難讓人忘掉。這樣等的樣貌,讓等有更多的層次,好像有更多的連結在裡面,我們內心其實也渴望這樣的感覺存在,即使疼痛。

這齣劇讓「等」活著,「等」騰出了內在空間,即使媽媽不在了,相信小女孩的未來是充滿多變豐富的生命力。


非常謝謝劇組所有人,讓我能看到這樣的舞台劇。 也謝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- - 蘇鈺茹心理師心理師分享,讓我有幸能看到,也因為這樣,這是我第一次到桃園展演中心,期待中部也有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