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讀 《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》
- 1月2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3月21日
當我們一直追尋、渴望著荒野時,回頭看卻是在捨棄、逃避家。
這本書的誕生,是藉由作者 Jon Krakauer ,以男主角 Chris 留下的信件、日記、書本等蛛絲馬跡及一一探訪 Chris 的家人、熟識,及與他萍水相逢的過客,以拼湊出故事完整的圖像。
故事是描述,於1992年4月,一個出生富裕家庭的年輕人 Chris ,自大學畢業後,不願走上父母期望的路和變成社會體制內的奴僕,選擇獨自一人走進了阿拉斯加的荒野。旅途中,他給了自己新的身分,取了一個新名字,亞歷山大·超級流浪漢(Alexander Supertramp),用此名字,將積蓄25000元美金,捐給慈善機構。
Chris,為何會走入荒野? 是什麼樣的動機促使他做了這樣的決定?
他時常進入Leo Tolstoy、Jack London筆下的世界,其所傳遞的社會價值,是他所相信的。這跟他生長的環境大相逕庭,那為何他寧願拋棄真實世界,選擇相信書中所傳遞的世界,決定去追尋呢?
他選擇以最原始的方式來找尋生命的意義,如同 Carine (Chris 妹妹)在電影裡的旁白:「離開那些阻礙他體驗真實的東西」。 那他追尋的真實是什麼?
也許我們可以透過艾瑞克森 (Erikson)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來看一些可能性,Chris 產生「心理社會危機」,意指的是當人內在的需求,受到社會環境的限制而沒被滿足時所產生的心理危機,它會使人情緒低落、懷疑自我。
當時 Chris 的年齡發展任務是形成親密關係,如果未形成親密關係,將導致疏離與孤獨,而他就在兩者間擺盪著,從書中可以看到,與人看似親密的關係,終將離去。
依魯道夫.施泰納 (Rudolf Steiner)的人智學觀點來看,Chris 正面臨感覺心(sentientsoul)的發展與挑戰。也就是要學習掌握自己的心魂(透過感官)對於外在世界的感受與知覺,這與星辰身 (astral body)的關係很密切,伴隨著極明顯的個人特徵。
在掌握心魂的前提是,物質身、乙太身與星辰身是否能有健康的發展,不然感覺心的發展會被限制。因此,我們可以看到走入荒野,其實就是再度回歸到三個身體(物質、乙太與星辰)的鍛鍊,以成熟感覺心。
我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大學時期,當時年輕氣盛,令我著迷的是,Chris 尋找自我認同的旅行,透過拋棄所有世俗所給予的外殼,如丟掉身分證件、燒毀金錢、放棄汽車等,重新面對內在的「我是誰」。
這也意指,當時我也正面臨相同的處境,「我是誰?」。自我懷疑、貶低、我沒用延伸出的批判......等如同內在找碴鬼,一個人、一個事件,甚至只是一個眼神、一句話,這隻搗蛋鬼就會跳出來,讓我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。當時,尋求方式是透過外在事物來認同自己,如知識成就、運動表現,而非凝視內在找碴鬼。
再次拿起這本書,心境與視野已不同以往。
從走向自我認同的過程,延伸出另一條道路,探索過往及童年經驗。從這本書的最後,看見 Chris,對家庭、母親的理解與同情,旅行的意義已轉化,不再是尋找「我是誰」,而是從看見、憐憫童年傷痛,來確定我是獨立存在的,不再依靠看似尋找內在的旅行或外在成就,來確立自我價值與存在。
最後,Chris在旅途中,曾寫下一句話:
「人生的歡樂來自我們接觸新的經驗。如果你想要由人生中獲得更多,就必須放棄自己追求安全但一成不變的習慣。」
也許真實不是一個結果、存在,而是一段不斷體驗的旅程,裡面有喜悅、失望、難過、生氣、無力……。我們能否覺察這些是渴望抑或逃避?
送給閱讀此篇文章的您。
《阿拉斯加之死》也改編成電影,配樂是由搖滾樂團 Pearl Jam 主唱 Eddie Vedder 獨立創作完成的。他的嗓音、歌詞及旋律為這部電影加分不少。我特別喜歡裡面的一首歌《Society》。放在留言處 ,分享給大家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