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別只會禁手機!從家庭連結與情緒支持,理解孩子網路成癮的背後

  • 6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文│李奎諺 臨床心理師


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實施校園禁用手機或3C裝置,全世界約有六分之一的國家實行中。

近期教育部也宣布將於9月,高中、國中小實施「#校園禁手機」政策。這項政策試圖回應家長、教師多年來對孩子手機使用過度的擔憂,雖然也有很多人反對這樣的政策或認為需要更完善配套。


想問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只是把手機收走了,孩子的情緒(憂鬱、焦慮)、社交障礙,會跟著消失嗎?


👉用簡單兩句話表答這篇文章所想分享的:

手機不是問題的起點,是結果。

我們要改變的不只是成癮行為,而是背後的問題。


🌟 網路成癮背後,可能是 ADHD、憂鬱與焦慮等共病問題的外顯表現。

當孩子覺得「只有網路聽得懂我」,手機就成了他們對世界的一種回應方式。政策可以禁止手機,但不能禁止孩子的孤單、焦慮與失控。

柯志鴻醫師提醒我們,網路成癮常見有ADHD、憂鬱、焦慮等共病症狀。若只是解決網路成癮的行為,忽略可能的共病,可能會使治療成效不彰。


1. ADHD 讓孩子難以控制衝動、耐不住無聊

2. 憂鬱 帶來情緒低落與動力缺乏,孩子轉向網路尋求逃避

3. 焦慮 恐懼面對真實社會,處於社會孤獨,只能依賴虛擬空間


🌟成癮行為是孩子對生活失衡的回應

成癮不是壞習慣,而是一種「調節策略」,只是這策略代價太高。

當孩子在現實中找不到 #高四感#歸屬感、#愉快感、#成就感 及 #意義感,自然會選擇虛擬世界快速得到回饋,這不是任性,是「生存本能」。


🌟需要「情緒素養」對話,而不是「控制語言」對話

禁手機政策會讓孩子短期內有挫折、焦躁,甚至反抗。這時,比起「嚴格執行規範」,更需要的,是情緒支持與共感引導。

我們期待孩子遵守規則的同時,也要幫助他們發展或訓練心理肌肉,包含 自律、自我調節、延遲滿足的能力。


🌟禁手機的空間,不能只是空白,更要填入連結與陪伴

沒有手機後,孩子需要被提供「真實的替代選擇」:與人連結的機會、身體活動的空間、自我探索的時間。

否則孩子失去了唯一能掌控的世界,卻沒有被帶入另一個更值得投入的世界。

譬如 衝動控制與執行能力,在遊戲成癮的孩子身上同時存在,他們既有良好的執行能力,但這執行能力僅在快速判斷的情境下,如同遊戲中快速判斷、執行並獲得獎勵,但可能會在現實世界出現問題,如執行的後果是否能夠承擔?是否能夠慢下來思考?

「動手做」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,在心理治療中,我們也常透過「用手寫字」或其他動手做的活動,讓個案練習放慢、思考、覺察慾望,這種日常而簡單的訓練,也是身處數位世界中,非常珍貴的寶物。


🌟學齡前的孩子

對於學齡前的孩子,每天使用半小時,即使是陪伴,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腦部發展。疫情過後,出現一批網路原生代的孩子,也發現從出生後就因為疫情長期待在家,這群孩子長大後的情緒調節非常困難,發展遲緩情況較其他年齡層的孩子也更為明顯。


在面對孩子的成癮行為時,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陪伴孩子:

1. 情緒與動機力:讓孩子知道他能選擇快樂的方式

2. 自我規律與界線:協助親子一起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

3. 藝術創作:透過書寫、繪畫…等方式,轉化無意識的「滑手機」。

4. 親子溝通與理解:從控制到連結,重建家庭中的信任與陪伴。



網路成癮
On Unsplash by Ludovic Toinel


每年 5 月 15 日,是聯合國訂立的「國際家庭日」,用來提醒我們家庭的意義不只在於血緣與責任,更是情緒安全的基地。

然而,在心理治療現場,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家庭,無法給出一個足夠安全、溫暖、耐心的空間。這樣的家庭困境,最常出現在我們所謂的「網路成癮」個案中。


我們常以為網路是造成問題的元凶,卻也提供了一個讓這個世代的孩子短暫喘息的出口:

- 當孩子在學校總是被責備、被排擠,遊戲裡他可以被需要。

- 當他在家庭中總是要壓抑、被要求,網路社群裡他可以自由表達。


各縣市政府與民間機構,這些年不斷投入在網路成癮防治上,如:成立網路成癮防治中心、辦理營隊、家長說明會、心理健康宣導講座、推動校園素養課程等。


這些努力,都是要讓「禁止使用」變成「支持選擇」,幫孩子找到除了網路之外的連結方式。


讓我們從「家庭」開始重建孩子的選擇權,從今天國際家庭日開始,我們想邀請每一位父母,換一個角度看孩子的網路依賴:


他是在尋求控制感嗎?

他是在逃避現實中的挫折經驗嗎?

他有無法表達的情緒嗎?

若我們願意多做一點,

從「陪孩子收手機」到「陪孩子面對不安」;

從「關網路」變成「打開對話」;

若過去你忽略了,讓自己再次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吧!


Kommentarer


bottom of page